自 20 世纪 20 年代末广汉三星堆被发现以来,诸多关于三星堆的疑团便一直被学界和社会所猜测。
所有人都想知道,三星堆这个神秘文明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而其中,又有几大关键问题或者说核心问题倍受关注。
庆幸的是,经过百年来中国考古人员的不断研究,以及近些年来对三星堆及三星堆周边史前遗址的持续发掘,包括对目前发掘出来的人体骨骸的 DNA 鉴定,上述问题基本都已找到了答案,三星堆的起源和消失之谜,终被揭开
三星堆的发现极为偶然。
1929 年,四川广汉一个叫燕道诚的农民在月亮湾田地里排水时,发现水坑下面的淤泥里有东西,当他把淤泥清干净后,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坑玉器
燕道诚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也知道挖到了宝贝,于是便将这些玉器用背篓背到成都城里去贩卖。
很显然,如此大批出土玉器定然瞒不过古董市场上的有心人,众人聊上几句就套出了老实巴交的燕道诚口中实话。
一时间,无数人涌向广汉月亮湾寻宝,而燕道诚挖出的玉器中,有一部分被当地驻军长官陶宗凯所得。
陶宗凯又找到当时在华西大学地质系任教的美国教授葛维汉鉴定这些玉器的来源。
葛维汉教授一看,便知这恐怕是一处大型遗址的出土文物。
1931 年,葛维汉教授组织的三星堆遗址考古队正式成立,由此展开了对三星堆的第一次发掘。
这次发掘成果谈不上丰硕,但仍旧出土了一些造型奇特的物品,然而现场的考古学家们却完全无法理解他们眼前所看到的东西。
专家们对此展开了大规模的讨论,但最终讨论无果,无奈之下,只能将照片寄给当时尚在日本的郭沫若,郭沫若看完后也不清楚挖出来的是什么。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发掘工作就此暂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建立后再次开始了对三星堆的发掘,这段时期陆续出土了一些物件,但真正震惊世界的,是 1986 年发现的两个大型祭祀坑。
坑里最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层象牙,下层则是各种青铜器、玉器和金器,我们熟知的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等物正是在这次发掘中出土的。
东西是挖出来了,但考古学家们心中却更加疑惑。
譬如青铜大立人像,这世界上难道真有这种细长身材比例的人?
譬如青铜纵目像,两只眼睛呈圆柱状向外凸起,正常人类哪有这等长相?
再有那个匪夷所思的青铜鸟脚人像,人类怎会长这样一双鸟爪脚?
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表明,这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文明,他们掌握着极为精湛的青铜冶炼技术,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何中国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对其却没有任何记载呢?
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记载,只是过往历史学家们认为史书里的记录是志怪传说,当不得信史。
此处摘录几段,一看便知学者们为何不把这些文字当作信史看待。
这里面说古蜀诸王每个都活了几百岁,最后都当了神仙,从蚕丛到开明王朝,一共经历了三万四千年,王朝中的重要人物五丁力士,能移山填海。
这种史料记录专家们除了把它当作传说外,实在没法当作正史看待。
但三星堆的重大发现打破了这一切,考古学家们赫然发现,原来这些传说都是真的
最严丝合缝的对应,来自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其中讲到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反观三星堆的青铜纵目人像,专家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三星堆就是史料记载中的古蜀国啊。
从此以后,三星堆遗址才算定了性——
。
虽然专家们知道了三星堆正是史书中记载的古蜀国,终于有了研究方向,但有关三星堆的疑问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变得更多。而这些问题里,首当其冲的就是三星堆起源之谜。
这个古蜀文明,究竟是从哪来的?
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一个概念——三星堆是一个持续时间长达 2200 年的史前文明,如此之长的时间段,几乎等同于秦统一中国到新中国成立的时间了,
。
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三星堆文明初期的发展程度同晚期发展程度的差距,几乎与秦朝到清朝的差别一样大。
所以为了研究便利,学者们将三星堆的文明历程分为了主要的三个阶段:
接三星堆四期之后,便是晚期巴蜀文化,又称船棺葬文化,其所处时间段为距今 2600 年—公元前 316 年,持续时间近 300 年,之后进入秦灭巴蜀阶段,蜀地归秦。
上述历史分期目前均有考古出土实证支撑,所以川渝早期文明的发展,是连续且不间断的,中间没有出现断层。
理解了上述分期,接下来本文讲三星堆的起源,各位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从上述分期看,很显然,人们只要找到比三星堆年代更早的,且系出同源的史前遗址,那么这个遗址所代表的史前文化很可能就是三星堆文明的起源。
那么这样的史前文化究竟存在吗?
: 在 2009 年之前,它是不存在的,但 09 年这一年,它在距离三星堆 16 公里处的什邡市城南被发现了。
这个遗址的名字叫桂圆桥遗址,又称桂圆桥文化,遗存面积约 1 万平米,距今约 5000—4500 年,是成都平原上发现的最早的史前遗迹。
经过这十余年的研究,这个桂圆桥文化已基本被弄清楚,其历史进程分为三期。
其中桂圆桥文化一期(距今约 5000—4800 年)与阿坝州茂县的营盘山文化(距今 5500—5000 年)面貌极为相似,基本可确定桂圆桥文化是由营盘山文化先民迁徙而来。
为说明营盘山文化和桂圆桥文化之间的关系,特意绘制了上面这张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营盘山遗址与桂圆桥遗址相距不过百余公里,它清晰地表明,三星堆早期先民从龙门山区迁徙到更宜居的成都平原这么一个过程,而这场持续迁徙,发生在距今约 5000 年前。
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桂圆桥文化一期时,还带有大量营盘山文化的痕迹,但当桂圆桥文化到二期、三期时(距今 4800 年—4500 年前),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且相对独立的史前文化,这个文化,便是三星堆一期文化的早期阶段。
所以三星堆的早期阶段,其实是由阿坝地区的营盘山文化发展而来
然而探索到这里,仍然无法完全解释三星堆文明的起源问题,因为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营盘山文化又是从哪个史前文化发展来的呢?
得益于近些年的一系列考古发掘成果,如今这个问题也基本被摸清——营盘山文化,与甘肃省甘南州的马家窑文化一脉相承,而马家窑文化的源头,则是来自于著名的仰韶文化。
至此三星堆起源的其中一条主线就非常清晰了——(三星堆早期先民)沿白龙江流域南下,经松潘草原,进而到达今茂县、汶川、理县一带。之后再顺岷江而下,进入成都平原。
。
这场波澜壮阔的大迁徙,持续了大约近千年之久,直到距今 5000 年时,这批南下之人终于在今日成都北部的什邡地区,发展出桂圆桥文化,并在后来成为三星堆文明的先驱史前文化之一。
探索至此,那么三星堆的起源之谜算是揭开了吗?
: 并没有
注意前文,我反复强调
这条线只是三星堆的初始源头之一,因为三星堆的兴起,并没那么简单,从现在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它的起源,远比过往专家学者们的想象更为复杂
毕竟三星堆是一个持续 2200 年的超长史前文明,如此长的时间段,它又怎会没有秘密呢?接下来本文要讲的,便是三星堆最大的秘密——
这条主线的探索,中国考古学家花费了近百年的时光,甚至在最近动用了分子人类学技术,检测了所发现遗骸的 DNA,才真正搞清楚了其中的真相。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成都市区及周边区县的陆续开发,施工队在各地频频挖出一种属同一类型的史前文化,因为该文化的主要遗址位于成都市新津县宝墩村,因此该文化被命名为宝墩文化。
1995 年底,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宝墩遗址正式展开发掘,结果挖出来的东西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人们发现,宝墩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居然与三星堆存在极密切的联系,若只是如此,其实也就罢了,大不了宝墩文化算是三星堆的前身。
但在考古学家在深入研究后,才发现这个宝墩文化极不简单——
。
因为这个宝墩文化,一出现就达到了很高的发展程度,不光是有成熟的稻作种植技术,而且这个文化,仅凭一己之力就在成都西部和南部建造了 6 座城市(新津宝墩古城、大邑高山古城、都江堰芒城古城、崇州紫竹古城、郫县古城以及鱼凫古城)。
其中处于疑似都城的宝墩古城,仅内城面积就高达 60 万平米,如果加上加筑的外城,其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 274 万平米(约 4100 亩)。
一个史前文化,竟然建了一个史前城市群,这等高度发达,仅差一步就从城邦时代迈入国家文明的史前文化,即使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
如此疑问来了,这样一个文化,究竟是从哪冒出来的?还有它与相距不过几十公里的三星堆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
随着近年来对宝墩文化各处遗址的发掘,目前其所处年代已基本确定,其存续时间大约在距今 4500—3700 年前。
如前所述,三星堆一期文化存续年代为 4800—4000 年前,三星堆二、三期年代为 4000—3200 年前,所以宝墩文化与三星堆之间,存在有大约 800 年的重合期。
。
在宝墩文化刚刚被发现时,由于宝墩文化的大量器物与三星堆高度相似,加之其规模巨大,因此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到本世纪初,考古界一直认为宝墩文化是三星堆的前身。
但随着近些年,考古专家们在大量比对宝墩文化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的异同后,发现实际情况与之前的判断似乎有点不一样。
。
在三星堆一期文化阶段,是没有城墙的,换言之,在距今 4000 年前,三星堆还没有建成城市,而是类似一个类似大集市式的群居聚落。
但宝墩文化,却在 4500 年前就已建成高山古城,如果宝墩文化是三星堆前身,没道理 4500 年前的宝墩文化时期能建城,4000 年前的三星堆时期反而不能建城了,毕竟这是文明的发展,岂有越混越回去的道理?
。
从三星堆发掘情况来看,三星堆一期文化的早期阶段,基本上还是以北方的粟作为主,很显然,这项种植技术是从北方黄河流域传过来的,这与前文所述仰韶—马家窑—营盘山——桂圆桥—三星堆这条迁徙路线完全相符。
但宝墩文化却不一样,在该文化初期,其稻作种植技术就已非常成熟,至少从农作技术上,宝墩文化比三星堆一期文化更为先进。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点,这点一句话就可说清——三星堆一期文化的年代上限(4800 年前),比宝墩文化(4500 年前)还早了 300 年。
这些事实说明,宝墩文化似乎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三星堆的前身,它与三星堆一期